关于勇气,近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罗翔的: 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, 我最欣赏的是勇敢,因为当下勇敢是最稀缺的。这句话和另一句 “学了那么多道理,但还是过不好人生” 有着相同的击中人心的点,普通人在遭遇一些困境时,会觉得“更好”、“更向往” 的选择其实自己也知道,但往往迈不出践行的那一步,主要都是因为自己缺少勇气。我自己也持有这种思维模式很多年,遇到许多纠结的时刻都会叹息自己不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。
直到最近听到另一个说法,说:有时候人类的认识,是指经验上的认知,而非道德层面的认知。当这些认知趋向于是道德层面的认知的时候,就算你不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,只要意志不是那么薄弱,最终也能走向行动。例如孝顺,作为经验的认知,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社会习俗或约定,和知道世界上各种奇闻趣事一样没什么区别;但为什么我们不孝顺,就会有愧疚感,从而导致最终都会有具体的行动?因为孝顺这件事在我们长年累月的生活中,已经上升到我们的道德认知层面。
比如,某个同性恋者,即使知道自己的性取向,但也不敢出柜。在过去会归咎于没有勇气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,但按上面的另一种说法,可能是他对这件事的认知还没有上升到道德层面的认知。也就是说他知道世界上存在同性恋这样的合理行为,但对自己来说,这并非是一件好或坏之事。如果他某天认为 “不敢承认自己同性恋事实” 的这个行为,是一个在道德上“极坏”的事情,那他可能就会去做。
按这个说法,推动行动并不是只靠勇气,反而是靠更有强度的认知,即道德层面的认知。社会里,许多观念的推广都是这样做的,它不会只把这种观念当作经验的认知,例如”世界上有同性恋“;而是要把它当作道德的认知,即”同性恋是道德败坏的“。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。当”同性恋是正常的“成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认知,那很多人就并不需要强迫自己有勇气才敢出柜了。当然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层面的。
而说回个体,一个认知是否属于道德层面,人与人之间就千差万别了。“不忠于自己内心” 是坏的吗?”选一个不爱的人结婚,只是因为他很有钱“ 是坏的吗? 需要因此感到愧疚吗?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。如果按上面的逻辑,有时候人选择的区别不能说是因为”勇气“,可能是每个人心里的那个道德标尺不一样。
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:在社会层面上,许多认知尽可能不要趋向于道德认知。而在个人层面上,道德标准应不断提高。简单说就是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。严于律己可以帮助认识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,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;宽于待人是说除了社会法律规定的那些准则之外,其他的认知应默认当作经验认知,算是自己的知识盲区,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即可,不做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