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可以活两次,第二次开始于当你意识到“人生只能活一次”的时候。
本周刊主要分享近期在网络上看到的有价值的、温暖的、有趣的信息。内容选择纯个人兴趣导向。当中部分链接可能在国内环境无法访问,可自行搜索查找。
朋友们好,由于最近在学编程,所以看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变少了,以致能摘录的链接也变少了,既然这样可以尝试慢慢加入点自己的话,慢慢让这份周刊有点人味。
自己是个老网民了,写过多年博客,也做过播客,但其实对于“表达自我”这件事,还是放不开的。这种拘谨也许是烙在我们那个时代大部分人身上的一个印记。在“表达”的方面远不如现在的年轻人勇敢。
哪怕是自己已经很清楚了“不存在完美的表达”,“哪怕没准备好,也要努力输出”,等等这些当下的道理,但对于“表达自我”这个事情都大概有好几层的思想斗争:
正方:自己似乎没有在某方面达到专家水平,输出观点怕说错,怕耽误人;
反方:那很多人也不专业,他们不也在大量输出么,并且做的过程中他们自然成长了。这个时代都鼓励人人都是媒体,人人都要发声,才能被注意到;
正反:但你不会觉得有时表达的人太多了,导致当下噪音特别多,反而淹没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。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增加了,也会牺牲接触到更有价值内容的机会;
反方:那像你这种还是有底线的人,多发出些声音,不是更好?总需要有些力量和所谓的“噪音”去做对抗吧。让我想起一个燕窝的真实故事:一个做燕窝的朋友说,燕窝就是一个收智商税的生意,他的土豪顾客们哪怕不被燕窝产品骗,始终也会被别的行业骗子骗。而他做燕窝生意赚了钱,大力去做公益,倒是没有什么负罪感。何况你连骗也算不上。
正方:忽悠肯定算不上,哗众取宠也算不上,主要还是怕输出的东西问题多,不专业吧。如果自己真的有料,还是很乐意经常输出,与人交流的。
反方:还是传统思维,认为拿出来的东西必须精品。但如今已经out了,如今都是把蹩脚的过程展示给他人看,时间长了其实别人也不记得你说过什么,只是记得你这个人。先做再说。
在“是否该表达”这件事上,都纠结如此,可以想象,到了“表达什么”的时候,也免不了纠结半天。这是造成自己拖延症的原因之一。与单向表达相比,自己倒是很乐于跟人聊天的,在这方面自己没什么心理压力。
……
📄 学者戴锦华: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拥有未来吗? :最新一次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影响,不仅导致宏观层面上国际关系、国家治理、经济状况、社会结构等发生巨变,也在微观层面上改变个体的行为:学习、社交、游戏、工作乃至面对死亡——在新的科技革命的语境下,过去的很多模式都主动或被迫发生改变,人如何能在剧烈的变动中保持人的尊严,实现人的价值,这是一个现在就需要思考并准备的问题。
📄 《花花公子》1969年专访麦克卢汉 :电视改革了西方世界的每一个政治体制。首新的政治表演者必须做出一副听取大众意见的模样,把自己变成部落的共同形象,就像广播时代的墨索里尼、希特勒和罗斯福以及电视时代的杰克·肯尼迪一样。这些人都精通媒体,统治着世界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大部落。
📄 人类迷惑行为:让纸片人选秀,听虚拟偶像破音 :偶像的厮杀也愈发激烈,不仅有真人互抢资源,连「纸片人」也想赶赶这潮流,收割一众粉丝。但这背后一切都是剧本。当嘉宾一度想和选手互动时,选手回答「今天不行」,因为程序员爸爸没准备这么多。
🔗 Musicnet :一个古典音乐的数据集,包括超过一百万个标签,指明每首曲子的每个音符出现的准确时间和位置,以及演奏该音符的乐器,主要用于 AI 的数据训练。
📺 这是水 ——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:应对日复一日枯燥生活的思维角度。
💬 平息愤怒的一个简单方法 :研究表明,人的情绪高低与身体重心高度成正比。重心越高,越容易情绪高涨。因此,化解情绪的第一要义,是让对方坐下。最好放几组特别矮的沙发,”一坐陷下去,起来很费力”的那种。这样,对方就不容易发火了。
💬 星链计划的火星协议 :10月26日晚上,马斯克的 SpaceX 公司向参加星链计划(Starlink)的用户发邮件,宣布 Beta 测试开始,意味着这个卫星上网项目已经可以正式提供服务了。用户必须以499美元购买接收器,然后每月的上网费是99美元。但是,最轰动的是,它的用户协议里面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话:
“对于地球或月球服务引起的纠纷,适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管辖。对于我们在火星上提供的服务,或在飞往火星的星际飞船上提供的服务,当事方均承认火星为自由星球,没有任何一个地球政府对火星拥有管辖权或主权。因此,争端将通过火星定居者之间订立的自治原则来解决。”
这就是说,SpaceX 公司或星链计划,已经在法律上做好了开展火星业务的准备。
💬 纸币也是有成本的 :“平均一张纸币的生产设计、防伪、存储、流通、销毁等成本约为1.2元。”—《结构性改革》 黄奇帆。这也是数字化货币未来必然存在的原因之一。
💬 布拉德利效应 :本周最大的事情应该是美国总统大选,从民意调查来看拜登要比川普高几个百分点。但其实四年前希拉里 VS 川普的时候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那最终怎么就反转了?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是“布拉德利效应”,这个和我们设计界用户访谈的某些情况有些类似。
布拉德利效应:是描述以前美国大选中出现的几次,民意调查显示黑人候选人领先,但最终投票结果却输给了白人候选人的现象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美国社会一直存在一股“政治正确”的风。简单来说,大多数人在正式场合接受访问,都会说自己是“种族平等的”,因为种族平等是绝对的政治正确,你不敢在他人面前说你歧视黑人,你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。但当匿名投票的时候,你真正的当下想法就未必了。
你试试上大街上采访问问每个人,说你会随地吐痰吗?大部分人肯定说这太不文明了,肯定不会。但到了一个没有人能看见你,一个偏僻的地方,你刚好有一口痰,很难受,身上又没有纸巾之类的。你会吐么?这就不是那么绝对的了。
在生活里,除了肤色种族平等,其实还有大量的“政治正确”,那些事都没错,但是如果为了维护“政治正确”,需要自己作出一些牺牲,放弃一些收益,就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了。这就是“口不对心”的布拉德利效应。
了解 晓禾依树 的更多信息
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。